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航程,波澜壮阔、砥柱中流、荡气回肠。在一次次历史抉择、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我们党总能顺应大势、把握规律,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赢得历史主动。8月17日,新澳门葡萄京8814教师暑期研修团抵达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红军长征重要转折地——通道转兵纪念馆,探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长征精神。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交界处,是通往中国西南地区的要道,也是中央红军在湖南省内经过的最后一个县城。1934年12月12日的通道紧急会议与大转兵,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在长征途中伟大转折的历史开端。
1934年,在德国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的参谋下,蒋介石亲自坐镇指挥,调集了100万兵力(其中50万主攻中央苏区),采取堡垒主义的战略,步步为营,逐渐压缩中央红军的战略生存空间,力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影响,加上李德、博古“左”倾冒险主义以及“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军事指挥路线,中央苏区损失惨重,不得不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11月,红军先后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三道封锁线,经历了惨烈的湘江战役,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其中红34师6000余人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宁死不屈,拧断肝肠,壮烈牺牲。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当地老百姓称,“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惨重的损失和奔波的疲惫,让红军感到前所未有的彷徨和迷茫。李德的翻译伍修权曾经在《七律·历史转折》一诗中满怀忧虑的说:“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如血柱,三军今日奔何处。”红军该向何处去?是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向湘西进军,和红二、六军团会合,钻国民党早早布置好的“血盆大口”,还是转兵敌军军事力量较弱的贵州?
12月12日,中央在通道境内临时决定召开紧急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当时的中央红军的领导核心,博古、李德却依旧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执意北进。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分析了敌军兵力部署,指出了红军北面有中央军和湘军,南面有桂军,都是强敌,而西南面的贵军之敌只有红军的十分之一,且没有什么战斗力。毛泽东力主西进贵州,提出:“我们何不来个避实就虚,甩开眼前的强敌,到贵州去。为什么要去钻口袋?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通道会议毛泽东尽管只是列席会议,但是他的极力争取和正确分析,得到了与会大多数人的认同。
通道会议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使中央红军遭受巨大损失的战略方针;第一次结束了1931年以来,毛泽东在中央遭排斥的局面,中央红军大多数领导人开始赞成和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通道会议一结束,第一次以军委的名义发布万万火急转兵电令,规定:“我军明十三号继续西进”,“第一师如今天已抵洪洲司,则应相机进占黎平”。12月13日,中央红军在通道境内分两路转兵西进:一路进入靖县(今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新厂、平茶,然后分两路向贵州进军;一路进入贵州洪州,向黎平挺进,避开了敌人布下重兵的包围圈。
通道会议与通道转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使中央红军逐渐转变了军事战略方针,免于灭顶之灾,为后来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拉下了序幕,促成党和军队的命运完成了一次重大转折。
通道转兵纪念馆里的墙上赫然印着16个字:“实事求是、敢于斗争、独立自主、勇于担当”,构成了通道转兵精神。
今天,立足新的发展征程,我们回望那段惊心动魄的历程,更加深刻感悟到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艰辛与壮烈,更加深刻领会到坚强有力的党的领袖和党的领导核心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重大影响,更加深刻认识到传承党的红色基因与赓续红色血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凡意义,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奋力走好新澳门葡萄京8814思政课教师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