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发表校党委书记刘望教授理论文章:从袁隆平的精神风范中汲取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就必须传承和发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袁隆平院士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几十年来,袁隆平院士以杂交水稻研究的突出成就,在解决中国粮食自给、世界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袁隆平院士一辈子潜心研究杂交稻,毕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其身上折射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范对于新时代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学习袁隆平爱党爱国、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铸就科技自立自强之魂。“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怀着“让中国人吃饱饭”的朴素信念,从年轻时义无反顾报考农学专业起,到扎根条件艰苦的安江农校、在大山里埋头搞科研37年,袁隆平院士始终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把自我价值融入胸怀天下、为国为民事业中。“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感情,袁隆平院士把党的号召、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摆在第一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和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的情怀。爱国是科学家精神之魂,也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用爱国情、报国志汇聚奋斗力量,用爱国责任激发奋斗热情,用爱国行动创立奋斗功勋,勇于挑战科学前沿,创造更多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
学习袁隆平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夯实科技自立自强之根。袁隆平院士生前对于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最初三系杂交稻的成功,到攻克两系杂交稻,直至冲刺超级稻,以及攻关耐盐碱水稻,每个阶段都闪耀着他攻坚克难和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彰显着敢为人先和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搞科研就像跳高,跳过了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袁隆平没有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始终坚持着一往无前、永不言败的探索热情和奋斗豪情,持续不断地向着其“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目标迈进。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光,袁隆平依然奔波于湖南、云南、海南、广东等地的试验田。当今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向袁隆平院士学习,就要发扬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始终着眼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切实增强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不断挑战科研新难题,不断开辟科研新境界,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以及产业发展制高点,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矢志不渝、勇于攻关,为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习袁隆平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践行科技自立自强之要。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就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一生朴实无华,深藏功与名,“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院士说,“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电脑上面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面才能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虽获得多项国内外奖励和荣誉,但袁隆平院士始终保持农业科学家的本色,坚守田间地头,获得“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荣誉的当天,还下地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一辈子躬耕田野,成了袁隆平攻克一个个难关、取得一个个胜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向袁隆平院士学习,就是要学习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为自觉追求,聚焦科技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建成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新澳门葡萄京8814党委书记、教授;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袁隆平精神研究》(22ZB036)的阶段性成果)(文章来源:《湖南日报》2022年9月23日第十二版,理论学习)